天幕流光,将二百多年后的崇祯朝堂,清晰地投射在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内。
朱元璋和他的重臣们,看着天幕上对那位末世之君的描述,脸色愈发凝重。
“铲除阉党,勤政节俭,事必躬亲……”李善长缓缓捋着胡须,眼中却无半分赞赏,只有深深的疑虑,“陛下,观其行事,初看确似一位力图振作的‘明君’样板。若在太平年月,或可成一守成之主。但……”
“但个屁!”朱元璋粗暴地打断了他,语气中充满了不耐烦和一种近乎直觉的反感,“咱看这小子就是个花架子!傻小子睡凉炕,全凭火力壮!光知道埋头傻干,有什么用?皇帝不是这么当的!”
徐达沉声道:“陛下圣明。为君者,重在知人善任,统筹全局。若事事亲力亲为,不唯自身精力难继,更会使百官无所适从,沦为只会听令行事的木偶。此非勤政,实为乱政之始。”
朱棣站在一旁,眼神锐利,补充道:“父皇,徐帅所言极是。您看他‘甚至龙袍打补丁’,此举或可示俭,然过于刻意,近乎作秀。一国之君,威仪亦是国体的一部分。儿臣怀疑,其内心或极度焦虑,试图用这种极端的‘勤勉’和‘节俭’来掩盖能力的不足,或是……对掌控局面的极度不自信。”
马皇后轻叹一声:“如此心性,又生逢末世,恐非国家之福啊。”
天幕的文字继续流转,当那“十七年换十九首辅”、“五十大学士”的数字赫然出现时,奉天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。
“多少?!”朱元璋几乎以为自己看错了,猛地从龙椅上站起,指着天幕,手指都在颤抖,“十九个首辅?!五十个大学士?!他当那是换衣服呢?!咱洪武朝到现在,才几个大学士?!”
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,带来的冲击力甚至超过了之前的文字描述。它直观地展现了一个王朝中枢何等可怕的混乱与不稳定。
朱标脸色发白,喃喃道:“如此频繁更替,政令如何延续?朝臣如何安心做事?只怕人人自危,只求无过,不求有功了……”
“何止无过!”蓝玉嗤笑道,“我看那些官儿,脑袋别在裤腰带上,今天不知道明天还在不在位子上,还能有心思给朝廷卖命?怕是都在琢磨怎么讨好皇帝,怎么推诿责任,怎么赶紧捞一把吧!”
李善长面色无比沉重:“此非治国,儿戏耳!陛下,至此已可断定,此君绝非中兴之主,其性多疑躁忌,缺乏识人之明、用人之胆、容人之量!国家危难之际,最需君臣一心,稳定至上。
朱元璋和他的重臣们,看着天幕上对那位末世之君的描述,脸色愈发凝重。
“铲除阉党,勤政节俭,事必躬亲……”李善长缓缓捋着胡须,眼中却无半分赞赏,只有深深的疑虑,“陛下,观其行事,初看确似一位力图振作的‘明君’样板。若在太平年月,或可成一守成之主。但……”
“但个屁!”朱元璋粗暴地打断了他,语气中充满了不耐烦和一种近乎直觉的反感,“咱看这小子就是个花架子!傻小子睡凉炕,全凭火力壮!光知道埋头傻干,有什么用?皇帝不是这么当的!”
徐达沉声道:“陛下圣明。为君者,重在知人善任,统筹全局。若事事亲力亲为,不唯自身精力难继,更会使百官无所适从,沦为只会听令行事的木偶。此非勤政,实为乱政之始。”
朱棣站在一旁,眼神锐利,补充道:“父皇,徐帅所言极是。您看他‘甚至龙袍打补丁’,此举或可示俭,然过于刻意,近乎作秀。一国之君,威仪亦是国体的一部分。儿臣怀疑,其内心或极度焦虑,试图用这种极端的‘勤勉’和‘节俭’来掩盖能力的不足,或是……对掌控局面的极度不自信。”
马皇后轻叹一声:“如此心性,又生逢末世,恐非国家之福啊。”
天幕的文字继续流转,当那“十七年换十九首辅”、“五十大学士”的数字赫然出现时,奉天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。
“多少?!”朱元璋几乎以为自己看错了,猛地从龙椅上站起,指着天幕,手指都在颤抖,“十九个首辅?!五十个大学士?!他当那是换衣服呢?!咱洪武朝到现在,才几个大学士?!”
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,带来的冲击力甚至超过了之前的文字描述。它直观地展现了一个王朝中枢何等可怕的混乱与不稳定。
朱标脸色发白,喃喃道:“如此频繁更替,政令如何延续?朝臣如何安心做事?只怕人人自危,只求无过,不求有功了……”
“何止无过!”蓝玉嗤笑道,“我看那些官儿,脑袋别在裤腰带上,今天不知道明天还在不在位子上,还能有心思给朝廷卖命?怕是都在琢磨怎么讨好皇帝,怎么推诿责任,怎么赶紧捞一把吧!”
李善长面色无比沉重:“此非治国,儿戏耳!陛下,至此已可断定,此君绝非中兴之主,其性多疑躁忌,缺乏识人之明、用人之胆、容人之量!国家危难之际,最需君臣一心,稳定至上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

